News

中信证券2026年资本市场年会-恩力动力董事长戴翔博士:八年坚守锂电“圣杯”,固态电池产业化之恩力破局

November 17th, 2025

11月12日,恩力动力董事长戴翔博士应邀出席中信证券2026年资本市场年会,发表了题为《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之路及恩力动力实践》的主题报告,揭开了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之路的神秘面纱,并围绕公司战略布局、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,全方位展现了恩力动力在固态电池变革浪潮中的探索与实践。

情怀缘起:为何要攀登固态电池这座“锂电珠峰”?

“近未来电池应用市场巨大,但现有电池技术亟需突破。”戴翔开宗明义地指出行业痛点。更高能量密度、更安全、更快速充电、更宽温域、更低成本——这五大需求如同五座大山,横亘在锂电池进化之路前。

而全固态电池,正是解决这些瓶颈的理想方案。它被誉为锂电池的“圣杯”,未来可实现500Wh/kg以上的高能量密度、10分钟以内快充性能、-40℃至270℃的宽工作温域,以及2000次以上的循环寿命等高性能指标,正是固态电池行业梦寐以求的突破。

长期主义:全球政策驱动下的产业浪潮

戴翔博士梳理了全球固态电池政策布局,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产业图景:日本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现全固态电池全面商业化;韩国投入4300亿韩元支持全固态电池研发。

中国更是全力推进:2024年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,并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——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上车1000辆,2030年小规模应用,2035年启动全球大规模推广。

“在行业趋势与政策感召下,大量企业加入固态电池赛道。”戴翔博士表示,“但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,更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的马拉松。”

技术路线选择:硫化物路径的八年坚守

在众多技术路线中,恩力动力坚定选择了硫化物全固态路径,并已深耕8年,自主研发能力业界领先。硫化物这一路线具有离子电导率高(>10-3 S/cm)、易加工、热稳定性好等综合优势,成为全球车企及电池厂的首选技术路线。

戴翔博士详细阐述了恩力动力的技术突破:搭建了全固态电池研发平台、开发了高性能可量产关键材料及全固态电芯设计。实现了正极干法工艺、复合极片制备并已取得实质性电芯性能突破。特别是在固-固界面这一核心难题上,恩力通过可控粒径及自填充技术,实现了固态界面的均匀化,并在电芯层面得到了充分验证。

产业化进程: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长征

恩力的研发历程堪称长期主义的典范:从早期与东京工业大学菅野了次实验室的合作,到获得超离子导体材料及固态电池基础专利授权;从与软银集团达成联合开发合作,到成功开发出Ah级锂金属全固态软包电池,戴翔博士展示恩力动力一系列技术成果。

恩力动力规划了清晰的产业化路径:2025年从无人机、电动摩托车、机器人等非车用领域切入,逐步推进到2027-2030年全固态电池上车计划。目前,恩力已成为全球前三低空经济电芯供应商,并与多家头部头部客户达成GWh定点协议。

产能布局:为产业化规模应用做好准备

戴翔博士透露,恩力动力已建成大兴基地(0.3GWh)和安徽基地(2GWh)、南京全固态电池及材料制造基地、无锡固态电池Pack基地也在同步建设中。这一产能布局,为2027-2030年市场爆发做好了充分准备。恩力计划到2030年形成10GWh以上的产能规模,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链赋能。

长期主义:固态电池时代的中国答案

八年前,当多数人还对固态电池持观望态度时,恩力动力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路;八年后,当行业迎来风口,恩力已建立起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业化能力。“固态电池不仅是技术迭代,更是对能源利用方式的重新定义。”戴翔博士在演讲结尾表示,“这需要长期主义的坚守和商业化的务实。我们相信,通过持续创新和产业协同,中国有望在全球固态电池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。”在中信证券资本年会的讲台上,戴翔博士的演讲不仅展现了技术实力,更传递了一种产业情怀——在追求短期回报盛行的时代,仍然有企业愿意为长远价值而坚守。这种坚守,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所在。

to home page to news overview